博客何必一定有贏利模式 -網上宣傳


 

  龍生九子,各有不同,互聯網應用的寵兒也不是個個能養家———

  一代代互聯網應用的寵兒,被探究著贏利模式。可是,樹頂不一定有剩余的果子,地底不一定有水,梯子和打井工具的成本,也風險不小。

  全球博客數量突破7000萬個,平均每秒誕生1.4個博客、新增博客文章17篇,在全球最受歡迎的100家網站中,博客網站已增至22家……然而博客的贏利能力,并沒有與影響力成正比上升。這是不正常現象嗎?

  樂———博客成生活方式

  因生養孩子辭職做全職主婦的梅女士,每天變著花樣試制美味款待家人,她喜歡邊做菜邊拍照,空閑時就把菜肴的配料和制作步驟寫下來,配上照片,發到自己的博客上。這個凝聚著愛心和才智的博客,不僅擁有了大量“粉絲”和“菜友”,還吸引來出版商,邀請梅女士整理成書。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的張先生工作很忙,但再晚回家都要打開自己的博客,回復留言,再寫上千八百字的更新文章。

  在我們身邊,有很多人“博客化生存”著。近幾年來,網絡博客正以它驚人的速度發展壯大。資料顯示,2002年博客剛剛引入中國時,數量不足1萬個,有專家預測,到2007年底將逼近1億個。在中國,博客已經成為了現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。

  在網絡上搜索“博客”,發現從大型門戶網站到個人網站都擁有博客空間。網民們利用這個最新的網絡交流方式輕松地表達自己的想法,大到對時事新聞、國家大事的個人看法,小到對一日三餐、日常瑣事的想法,也可以是有明確主題的自由創作。不同于網絡日志的私人性,博客所提供的想法和信息可以在互聯網上共享,用來進行交流和為別人提供幫助。最初的博客只能以文字形式發表,現在還可以錄制歌曲和視頻直接上傳。

  從網易有道搜索引擎公布的2007春夏博客最熱話題榜看,博客已不僅僅是網民交流思想、溝通互動的新生活方式,它正日漸成為人們了解新聞和信息的新銳渠道之一,有一部分博客文章成為新聞媒體報道的補充,展現出了公民對社會責任的重視。同時博客也成為新聞媒體的重要線索來源。

  說博客代表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,不算太夸張。

  愁———人氣換不來財氣

  女明星徐靜蕾的“老徐博客”點擊率過了1億,博客書卻沒賣出多少本,娛樂博客從喧囂歸于平淡;“帶頭大哥”的博客火了,但現在只能是人去樓空,財經博客橫遭變數……這時候,我們聽到了博客網董事長方東興的聲音,他在MSN的“個人消息”里說,博客網贏利了!“我們從7月就開始贏利了,以后會更好。”

  博客的贏利聲音這會兒聽來顯得特別刺耳,始終,博客的現狀有目共睹:轟轟烈烈的全網民博客后,人氣與財氣完全不成比例,博客贏利模式仍然模糊,是BSP(博客服務提供商)們不得不正視的尷尬。

  可以說,從博客紅火的頭一天起,人們在談論博客明天的時候,贏利模式肯定是其中重要的一個部分。付費顯然行不通,這已經被無數事實所證明,幸好沒有博客經營者再來增添一個失敗案例。國外的成功模式也鮮有模仿價值,中國市場太特殊了,在這里動輒可以得到數倍乃至數十倍于國外的回報,這種特殊性決定了照搬國外模式沒意義。

  2006年3月,網絡上出現了第一個針對個人博客投放的廣告,當時,人們都抱著博客贏利跨出一大步的心態看待它,至少投資者和BSP是如此。當博客廣告投放聯盟誕生的時候,也贏得了熱情歡呼。然而,隨著時間的推移,激情漸漸冷卻,博客收入仍只局限于不成氣候的廣告,以及零星的增值服務,比如手機博客。

  無論是廣告贏利,還是增值服務贏利,或者干脆是游戲化贏利,林林總總有跡可循的博客贏利法則無不可以在IT世界的其他領域中找到模板,也就是說,博客并沒有找到一套屬于博客的贏利操作法,它在探索的不過是依樣畫葫蘆的可能性。在它苦于探索的時候,其他對此種種贏利模式駕輕就熟的門戶網站或者IT企業早已又在納斯達克斬獲數個漲停板。

  有評論認為,博客如此之火但還是找不到合適的贏利模式,說明它可能永遠找不到或者根本沒有適合的贏利模式。某種程度上說來,這是博客的屬性決定的,換句話說,博客一旦找到屬于它自己的贏利模式,那么博客就不是博客了。

  不管這樣的看法是否言過其實,但有一點BSP們應該越想越明白,有商業價值不代表有贏利模式,不代表可以直接贏利。既然你不指望新聞和郵箱承擔大部分的贏利任務,那么,為什么還要強求博客呢?當然也怪不得那些BSP,張朝陽可以大聲說“搜狐博客頁面永遠不商業化,我們也不會放廣告什么的”,可BSP不賺錢吃什么?

  惑———這口井該挖多深

  博客的人氣越來越高,這方面確實沒有辜負整個互聯網行業對它寄托的希望,另一方面,博客贏利模式不知躲在哪個角落里玩捉迷藏,讓人干著急。問題到底出在哪里?

  互聯網行業有兩個常常被提起的比喻,傳達著相反相成的意思。

  一個是關于“低果子”的,樹上結的水果,有的長在高處,有的觸手可及,人們循香而至,先到的隨手摘下生在低處的果子,慢來一步的,跳一跳,也摘到了,再晚點到的,就得費力架梯爬樹了。這個故事的含義,可以理解成動作要快人一步,也可以理解成只要肯付出努力,總能得到回報。說不定,樹頂上的果子更多更鮮美呢。

  另一個故事講的是挖井,有的人挖幾米不出水,就換個地方,換來換去永遠打不出水,有的人找準一個地方就深挖不止,最終找到了水源。眼光、恒心加毅力,是成功的必備條件。

  前幾年的電子郵箱收費事件,恰好詮釋了挖井的比喻。呼啦一下,郵箱開始收費了,服務商教育網民,互聯網將不再供應免費的午餐。不到一年,谷歌推出又大又免費的“Gmail”,其他服務商頂不住,呼啦一下又回歸免費了。指望依靠郵箱贏利而未果的服務商,缺的到底是眼光、恒心還是毅力?似乎沒有答案,因為還沒有出現一家完全依靠提供郵箱服務生存的互聯網公司,來告訴大家郵箱的贏利模式應該是什么樣的,井往哪里挖、挖多深能出水。

  新聞、郵箱、短信、搜索、社區、博客、視頻……一代代互聯網應用的寵兒,被探究著贏利模式。可是,樹頂不一定有剩余的果子,地底不一定有水,即便有,梯子和打井工具的成本,也構成了風險。龍生九子,各有不同特長,互聯網應用的寵兒也不是個個擅長賺錢養家的。短信,即無線增值服務,曾占據門戶網站收入的半壁江山,把它們從“垃圾股”的尷尬境地拯救出來,新聞就不能看一條收0.1元錢,它的任務是貢獻流量、支撐廣告。

  其實,從博客隆重推出之日起,就有人指出在贏利能力方面的先天缺陷,如分散、過于個人化、自留地不宜商業化等等。網易發布的博客熱門話題排行榜也顯示,抒發自我情感、記錄生活點滴是大頭。博客對網站最有價值的作用是“黏著”,吸引用戶長時間待在網站上。與其讓博客勉為其難支撐門戶,不如退回到組合中一員的身份,提高網站流量。換一種方式挖井試試。

 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rawitzmi 的頭像
    krawitzmi

    網頁設計 | 網路行銷

    krawitz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